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為什麼父母的愛令人痛苦:完美的親子關係只是幻想

為什麼父母的愛令人痛苦:完美的親子關係只是幻想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799349
信田小夜子
邱顯惠
世茂
2018年10月03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9578799349
  • 叢書系列:銷售顧問金典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銷售顧問金典


  • 心理勵志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家庭/親子關係











      以愛為名、聲稱「為了孩子著想」而緊黏著孩子不放的母親只是寄生在孩子身上的依附怪物



      你的家庭真的幸福嗎?

      你的人生真的快樂嗎?

      頂著一流企業菁英的名頭、戴著賢妻良母面具的父母

      其實有暴力、酗酒、賭博、親子依存症等惡習

      品學兼優、乖巧孝順的孩子

      其實被以愛為名的支配壓得喘不過氣來

      擺脫被常識綁架的親子關係,你可以只為自己而活!

      孩子出現問題行為的背後,是否都有一個共依存的母親?



      所謂的「好父母」「好孩子」,從外面看來是很美滿的家庭,但其實父母和孩子都受限於「親子幻想」,父母的單向「贈與」很令孩子痛苦,也會讓孩子窒息。



      不論如何扮演「好父母」「好夫妻」,終究只是在演戲,不得不被迫看著「夫妻連續劇」的孩子,其實能澈底看透父母間真正的夫妻關係……



      「為了孩子所以不離婚」

      「為了表現出父親(男性)的威嚴,而用命令的語氣跟妻子說話」

      「不跟孩子說夫妻間吵架的事」

      「為了治好丈夫的酒精成癮症而藏起酒瓶」

      「把孩子的教育都丟給妻子負責」

      「孩子住在狹窄的公寓,自己家卻很大」

      這些父母親的行為,是對孩子好?還是不好?



      所有不幸的親子關係源頭都來自於不安的夫妻關係

      聲稱「為了孩子著想」其實只是為了自己,因為不想面對殘破的夫妻關係,所以成了寄生在孩子身上的依附怪物

      只會向孩子訴苦的母親,就像戴奧辛發散器,把整個家庭搞得烏煙瘴氣又充滿毒素

      唯有以快樂為主軸來運轉的家庭,才是真正的幸福

      比起賢妻良母,「樂妻怠母」反而讓家庭更和樂,也讓自己更輕鬆

      別總是把自己的事拋腦後,老是只為別人想

      忽視自我的舒適,等於活得像奴隸

      不斷的忍耐只會成為怨恨,並轉成對弱者(孩子)的支配

      勇於告訴丈夫自己的不滿與厭惡,正視問題,一步步修復與丈夫間的關係

      只要丈夫改變了,孩子也會跟著出現變化,家庭生活自然能更形圓滿



      不要被多數人的常識所束縛,認為「家人就是要負起照顧的責任」「孩子一定要孝順父母」「妻子一定要順從丈夫」「他�她離不開我,只有我能照顧他�她」



      一個讓所有人都能放心相處的家,才是真正的避風港,才談得上真正的幸福



      本書以孩子的立場,重新審視人們口中「理所當然」「平常」的父母之愛。

      此外,也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過往很少被視為是造成親子問題原因之一的夫妻關係,

      並提供解決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的線索。



      為了孩子的幸福著想,父母要主動離開孩子,

      並非只有緊黏不放才是「愛」

      離開孩子,放手,是讓孩子重新站起來的唯一方法

      學會放手,不要對孩子的每一個問題給出模範解答

      把孩子的人生還給孩子,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名人推薦



      清華大學幼教系副教授�系主任? 周育如

      故事教養專欄作家�思多力親子成長團隊召集人 陳櫻慧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好評推薦



      書裡有著一般不為人知的事、讓人鬆口氣的事,推薦給將要結婚的人、已經結婚的人。我把書推薦給友人後,成了她修復夫妻關係的參考。——by Mako



      內容很衝擊性。對已經結束育兒世代的人來說,會愕然地驚覺那是已然無可補救的。父母若在還沒成長為大人時就有了孩子,孩子真的很可憐。希望現在正在育兒的人或是將要成為父母的人都能讀讀本書。這是本必讀的書。——by Kinumo



      我們無法藉由對孩子期待太多來補償自己人生中做不到的事,我覺得重要的是包含夫妻關係在內,要確實開心地活出自己的人生。當然,話雖這樣說,但並不表示也不給孩子絕對且必要的援助。——by tree



      雖然有部分稍微讓人覺得有點痛苦,但也讓人恍然大悟!讓人能理解:「所以我們的親子關係才會這樣啊!」——by naoko sato

    ?


     





    序章??????? 父母的單向「贈與」令孩子痛苦

    在家裡沒有容身之處的孩子、繭居在家的孩子

    虐待和繭居的共通點

    父母和孩子都受限於「親子幻想」

    「富有的父母」必須做的事

    孩子正在看的「夫妻連續劇」

    ?

    第1章??? 以愛為名的支配最恐怖愛、支配與共依存

    「放手」的重要

    「這個人不能沒有我!」

    現代家庭的不幸

    雖然心裡明白,卻無法離開

    聲稱「為了孩子著想」,寄生在孩子身上的依附怪物

    存在於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共依存母親

    父母離開孩子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共依存的種子源自於成長過程

    隱藏在夫妻關係根基中不幸的母子關係

    共依存會產生連鎖現象

    施暴的丈夫和被打妻子的關係

    「愛過頭的女性」和「脆弱的男性」

    支配他人人生的快感

    這是誰的問題?

    為丈夫的女性關係受傷

    丈夫改變,孩子也跟著改變,發生骨牌式變化

    ?

    第2章??? 成年兒童的希望

    成年兒童的原意

    發現自己是成年兒童的三個關鍵

    成年兒童擁有改變自己的希望

    父母關係會影響孩子

    相信自己的感覺活下去!

    和「寄居在自己心中的父母」結束關係

    中年男性的成年兒童現象

    察覺自己是成年兒童,斷絕世代連鎖

    述說對父母憤怒的中年女性

    無法觸碰母親身體的獨生女

    ?

    第3章??? 依存症的丈夫和共依存的妻子,以及他們的孩子

    承受三重打擊長大的成年兒童

    第一重打擊是父親酗酒

    第二重打擊是母親的共依存

    第三重打擊是父母的關係

    「不是我的錯」

    源自自己的感覺•主觀

    肯定自我

    談論自己的內容改變時,自己也會跟著改變

    心理創傷和成年兒童的關係

    說「治癒」,很「卑鄙」

    活命的技巧

    日本特有的共依存支配

    「公司控制丈夫、丈夫控制妻子」的支配連鎖

    「理解」或「建議」也是一種支配

    「客觀立場」是「父母的立場」

    父母自己要得到幸福

    家庭不需要正確意見,只要散播幸福!

    孩子的成功都是父母的功勞嗎?

    ?

    第4章??? 擺脫「好爸爸、好媽媽、好孩子」的束縛

    察覺自己是成年兒童的三個契機

    認為「是自己的錯」內疚的源頭

    推翻自我,呼吸變輕鬆

    成為同盟者

    排除控制的團體輔導

    承認成長的痛苦

    斷絕世代連鎖

    在人生中展現演技的意義

    試著成為期望中的自己

    試著成為嶄新的自己

    ?

    第5章??? 強化夫妻連繫,減弱親子連繫

    無法喘息的孩子

    重視丈夫更甚於孩子

    脫離孩子的人生,降低父母的存在感!

    散播戴奧辛的母親

    夫妻學習正常的對話方式

    停止扮演賢妻良母!

    忍耐會產生新的支配

    孩子不需要支持父母

    孝順道德令孩子痛苦

    不必照顧年老的父母

    當個快樂的妻子、馬虎的母親

    家庭的主軸是快樂

    ?

    第6章??? 擺脫「常識怪物」!

    抑制個人獨立性的社會常識

    不要害怕「常識的多數派」

    不被「母愛的常識」束縛

    重要的並非「我想做什麼?」而是「我討厭什麼?」

    透過軟性溝通,表達「討厭就是討厭」的想法

    鼓起勇氣,檢視自己的不幸

    擺脫依附的人生

    單純的興趣無法獲得真正滿足

    將花在丈夫或孩子身上的能量運用於社會

    無法擺脫受暴者角色的三個理由

    必須特別提防家暴丈夫的道歉

    絕對不能接受暴力

    認為「是自己的錯」是一件好事嗎?

    盡量不要說出「但是」「因為」

    忍耐有害無益

    後記





    序章



    父母的單向「贈與」令孩子痛苦




      在家裡沒有容身之處的孩子、繭居在家的孩子



      我在報紙的報導中看到這樣一個社會案件:



      「國中二年級的女生推落五歲男孩。」



      兩人是在電動遊樂場認識,據說雙方有金錢借貸關係。少女不適應校園生活,她的母親是馬來西亞人,男孩則是一名中國人。少女因為有點抗拒上學,被視為出現問題行為,據說定期前往兒童諮詢所*。而男孩則在母親玩柏青哥時,在電動遊樂場裡拿為數不多的零用錢來打發時間。從這個社會案件可以看見,所謂「日本的國際化」,並非單指許多人從日本成田國際機場飛到歐洲旅遊,我不禁想著,類似事件,此後可能會層出不窮。



      雖然不清楚詳細情況,但我試著想像事件發生背景。少女被母親帶來日本,連一句日文都不懂,在學校或許還受到霸凌。如果居住在狹小的公寓,就算不想上學,也沒有自己的房間能窩。如果不去上學,就會遭受母親的拳打腳踢,這情況很容易想像得到。如果學校和家裡都沒有容身之處,就只能在街上流浪。



      發生案件的東京都新宿區,以大久保為代表,在那一區居住有很多不同國家的人,自然交錯著許多異國語言。



      少女漫無目的、閒晃度日,她在那區域一角的電玩中心或便利商店,結識了散發同樣氣息的五歲男孩。兩人或許是透過不完整的日語交談。少女和男孩連一個能令人安心生活的家庭都沒有,卻又無法離開父母生活,他們或許就是在這充斥著電子音的吵雜聲中,默默構築起兩人間的關係。一想到在這不分國界、下流雜亂且毫無秩序的新宿區一角,兩人一同歡樂的景象,我就覺得有點難過。對這兩人而言,所謂的「家人」「父母」,到底是什麼?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孩子(大多是男孩)會占據家中一個狹窄的房間,好幾年不出門。雖說是孩子,但他們的年紀多落在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之間,其中還有人已超過四十歲。已經六十幾歲的父母,為了繭居在家的孩子著想,拿出自己一部分的老人年金,替孩子做飯、洗衣服,繼續養育子女。有時還要默默忍受已經是大叔的孩子咒罵自己,持續「承受」這些事。



      為了支付年邁父母死亡後的遺產稅,一位六十二歲的母親被迫搬到狹小的公寓生活。她為了和兒子分居的問題前來進行心理輔導。據說年近四十的兒子已經在家繭居超過十五年。而孩子的父親,也就是這位女士的丈夫認為,「就算對兒子說教他也聽不進去,只能放著不管」,所以對孩子的行為視而不見。因為這種原因前來諮詢的人,其實並不少見。



      上述這兩種情形看起來好像是完全兩種不同的情況,但我總覺得它們在本質上有所關聯。



    虐待和繭居的共通點



      經濟不景氣正持續擴大中。對於幾乎無法指望正式雇用、收入不穩定的年輕男女來說,只要一起同居,就可以分攤房租。尤其當自己的家庭是充滿虐待或暴力的惡劣環境,會更想要盡快離開那個地方,組織一個「跟父母不一樣的」的幸福家庭,這樣的心願應該會比一般人強一倍。



      即使是自由打工族,兩個人的收入加起來,也可以勉強生活下去。然而,如果女性不小心懷孕又沒錢墮胎,兩個人就只能登記結婚。於是社會上就會出現二十歲左右的父親和十幾歲的母親。每天占據報紙版面的虐童致死案件,大多發生在這種父母身上。



      這些人在二十歲左右成為父母,無法指望得到自己父母的援助,過著不寬裕的生活。而另一種人則是已經超過三十歲,卻還接受父母的援助,既沒有工作也不跟異性交往,繭居在家。從前者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後者「還真是長不大的孩子啊!」以後者的角度來看,則會覺得「為什麼自己會被束縛住?為什麼會變成這樣?」處於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的狀態。



      「虐待」和「繭居」是經常可見的現代話題,而這兩個話題主角的年齡差距,其實並不大。



      那麼,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在哪裡?



      其關聯在於從父母那裡得到什麼?沒有得到什麼?這樣說或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姑且就稱之為是「贈與」吧。前者或許因為父母的經濟狀態,沒有得到那麼多的教育投資,也未必能擁有自己的房間,可能還必須儘快離開原生家庭,甚至還有人必須以微薄的工資扶養父母。他們所接受的,是父母的「負向贈與」。



      後者則是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投資。這意味著他們要達成社會期待,有時還被迫要接受念書考上大學、進入普通公司上班這種未來規劃。而且連「去尋找想做的事情」這種自我實現也備受期待。擁有自己的房間、房間裡有冷氣、父母花錢讓自己去上補習班、有零用錢拿、家裡備好三餐,總之只要努力達成父母的龐大期待就好。這種情況可稱為「正向贈與」。



      正和負,大致上就是完全相反的贈與,其共通點在於,不論孩子期望與否,這些都是父母單方面的贈與。



    父母和孩子都受限於「親子幻想」



      或許有人會說這種事不是現在才開始的。確實如此,因為我們是被父母生下來的。

     

      不論是性別、長相還是身高,這些我們幾乎都無法選擇,只能接受這就是自己,慢慢接受自己無法變成其他狀態,話雖如此,為什麼身為子女會這麼辛苦?



      我在一場對談(兩位男性的對談)中,反覆讀到「必須原諒父母,沒錯!只能原諒父母。」這句話。我心裡疑惑「是不是寫錯了?」而重讀了好幾次,但確實這樣寫著。子女毫無選擇地被生下來,接受單方面的贈與,而且還是自己根本不期待的贈與,對於這種父母,應該就只能「原諒」吧。



      身為一名心理諮商師,經常有人這樣問我:「雖然我受到這種虐待,但我應該原諒父母嗎?」我的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不必」。



      假設我說出:「你必須原諒父母。」這個人最後真的能原諒父母嗎?其實對方已經把「可以不用原諒吧」這個訊息放進問題裡了。如果能夠原諒父母,應該就不會來尋求心理輔導。



      把我們生到這個世界上的,確實是我們的父母。在世界上,滿是「只因為這一點就應該感謝父母」的說法。我曾在電視上看過一檔年輕人的訪談節目,節目中不斷出現「想要拋棄父母」「無法原諒父母」這種發言時,參加節目的中年男性藝人就流下眼淚。那並不是同情發言的年輕人,而是覺得「無法原諒父母太無情了!」「是父母把你們生下來的吧!」的眼淚。這個藝人的招牌賣點是透過辛辣發言,不厭其煩地挑戰常識,但竟然連他都說出了這種話。



      這種透過血脈連繫的親子幻想,將被生下來的孩子,以及生下他們的父母綁在一起,使他們都動彈不得。



      許多人在令人無法想像的殘酷父母身邊長大,我因為心理輔導的工作而和這些人碰過面。對我而言,能遇見這些個案是十分珍貴、美好的經驗。這些人被喚醒記憶後說出了父母如何將子女視為個人私有物,做了哪些為所欲為的事情,說了哪些肆無忌憚的話。他們真實地傳達出這些情況,更甚於那些雄辯之詞。比起讀了上百本書,反而是這些人大大改變了我的世界。

    那麼,身為父母應該怎麼做才好?孩子又期待哪一種父母?



      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全在這些人所說的話裡。也就是說,因為知道了無數殘酷父母的實際案例,我們才能發現這些「不該做的事」。就好像黑暗中的光芒特別明亮一樣,知道有這種殘酷父母存在,才能浮現出好父母的形象,因為這種珍貴安排讓我們注意到這些事。

    ?




    其 他 著 作